风是酷暑的解药,以至于在吴方言中,纳凉被说成“乘风凉”。昔日长三角傍晚时分的街头村口,“乘风凉”是岁月中的优美景象。
在《清嘉录》中,苏州人的“乘风凉”常常发生在水边:“泊之胥门万年桥洞,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。”水边为何会清风徐来?这与水和陆地物质的比热容密切相关。烈日当头,陆地升温很快,而水因为比热容大,白天升温慢。水陆之间形成温差,气压因此改变,风便应运而生。普通河流由于水量有限,“自然风扇”的作用比较微弱,若在上海黄浦江畔,南通滨江公园,或者蚌埠滨河绿地,可以感受到大江大河的清凉呵护。
夏日的白天,有江风、河风,也有湖风。江苏的太湖、洪泽湖,安徽的巢湖,都能引发湖陆风。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缺少湖泊的城市在本世纪也开挖了小型湖泊,形成城市的新景点,其中著名的有南通紫琅湖、盐城聚龙湖、泰州天德湖、太仓金仓湖、如皋龙游湖等。小型人工湖泊虽然面积不大,也会给市民带来一丝清凉。
湖陆风虽然不是夏季所特有的,但在夏日会更显著。相对冬天而言,夏天的湖陆温差更大,日照时间更长,甚至丰水期也容易发生在夏季。如此,生活在湖边,夏季会体验到清风拂面,冬天也不会因湖风感到明显的寒意。
风的更大舞台定位在海陆之间,海陆风远比湖陆风强劲。虽说在安徽巢湖之畔也能遇见风力发电机的随风摇曳,但这种情况在海边更是常态。连绵不绝的苏北防护林同样诉说着滨海地区的风力威猛。夏日的白天,风从海上吹到陆地,形成海风。到了夜间,海陆温度发生变化,风又从陆地赶向海面。海风比陆风更强劲,影响范围也更大。如此,白天在海边“乘风凉”似乎比晚上更合适,这大约也是海边浴场魅力之一。
江苏与浙江都靠海,但风力仍有差别。江苏临近的黄海平均深度仅44米,且沿海大陆架坡度缓和。而浙江所面向的东海,其边缘海的特征更明显,深度、广度绝非黄海可比,浙江沿海的风力有了更大的保障。另外江苏淤泥质海岸偏多且海岸线相对平直,浙江基岩海岸占比大,海岸线曲折,这都使得浙江海边的风力通常比江苏海岸的更猛烈。
在杭州湾、海州湾这样的海湾以及浙江温岭“东方好望角”、上海南汇角、江苏启东角这样的岬角,夏季的风也有着其独特韵味。在海岛上则会感受到“八面来风”。徐志摩写过一首诗《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》。这虽然是一首关于人生感悟的作品,但从自然地理角度作一下联想的话,这首诗的题目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徐志摩家乡(浙江海宁)一带岬角、海岛地区复杂的风向特征。
长三角的夏天,最给人带来震撼的常规风当数台风。即便是副热带高压带这样的稳定天气系统,在台风面前也不得不退避三舍。台风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,但在长三角,盛夏时节的降水常常需要依靠台风。江南地区在出梅之后晴热少雨,这时,人们总希望能有一场规模不大的台风“大驾光临”。
避暑除了可以去海边、湖边、河边,还可以去山里。莫干山、雁荡山、黄山、天柱山等都是避暑胜地。山中除了因海拔高、树林密布导致气温较低外,山谷风的存在也让“清凉”这个词有了更具动感的体现。白天,山坡被阳光暴晒,形成上升气流,风便从气压较高的山谷吹向山坡,形成谷风,夜间则产生方向相反的山风。
在远离大海、大湖、大山的城市中心,同样可以领略强劲夏风的魅力,不过这种风有时和自然的关联不大,而与城市建筑密切相关。当气流通过高楼间隙时,狭管效应发生作用,“穿堂风”便形成了。
夏天里的风绝不仅仅只是用来纳凉避暑或充当新型能源。当江风吹拂之际配资平台的行情,山风渐起之时,那种在天地间“随风起舞”的原始浪漫,成为我们对自由生活的动人注解。
粤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